靈感來自
我們留意到在疫情期間由於跨境貨車司機需要檢疫和隔離,導致蔬果供應不只嚴重短缺,而且價格昂貴、選擇少,市民苦不堪言。令我們不禁反思如何幫助香港在蔬果供應上可持續發展、自給自足。
解決什麼社會問題
1. 弱勢社群(如獨居長者、傷殘人士、長期病患者等)
我們發現他們平日自己上街買餸也很不方便,在疫情期間,義工不方便上門代購食品,導致他們很長時間沒新鮮蔬果吃。「禾下水計劃」能為這些弱勢社群生活帶來便利,提高生活質素。
2. 低收入人士或家庭
另外,調查指逾六成他們沒足夠能力或金錢購買食物,這些容易受跨境運輸影響而售價高昂的新鮮蔬果是這些連日常食物開支也足襟見肘的低收入人士或家庭眼中的「奢侈品」,長期缺少導致他們身體缺乏營養。「禾下水計劃」能減輕低收入人士或家庭的經濟壓力。
3. 幫助香港農業的持續發展
2020數據顯示農作物產值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 0.1,新型冠狀病毒曝露了。 香港過度依賴進口食品的問題,市場地位被動,令香港市民在沒有選擇之下「捱貴菜」,所以振興本港農業發展和滿足本港食品內需會大大改善香港經濟和市民的生活質素,也會提高本地農業的自主性和宣揚珍惜食物的重要性。
我們如何由0到1開始
我們由0到1的質變來自六頂帽子思考法,我們腦震盪(brainstorm)時戴上象徵創意的綠色帽子,思考問題的徵結是從內地買蔬果運回香港,我們想:為什麼一定要從內地買蔬果?不買的話有其實辦法嗎?我們可以在家裡也能自己種植蔬果、自給自足嗎?我們發現不只價錢便宜、有食物衛生保證,而且蔬果更新鮮和有營養。
最後我們決定用水耕種植方法,它乾淨衛生,代替了傳統土耕種植成為流行趨勢,經過我們不懈地做實驗和做問卷,終於研發了家用水耕種植機,令家中種植蔬果更方便和有高收成率。而且我們會教大眾如果用用完的膠樽來做輕便版的水耕器,我們會附送教學視頻和種子,讓市民不花錢便能在家種植蔬果。
我們遇到的挑戰
- 我們試過用不同環保物料來做水耕種植的容器(如防水牛皮紙、用防水噴霧自製防水紙張等),但它們均未能成功長時間不漏水,我們只能以回收的透明膠樽和塑膠為容器。
- 我們第一次設計和量產產品,在小息、午休時間需量度尺寸、製作原型(prototype)、做實驗、觀察和記錄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等不同任務,時間和經驗也不足。
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技術:水耕種植專家
金錢:購買材料包、資助水耕種植實驗
人力:清洗和處理膠樽、派發材料包給社福機構的義工
物資:大量膠樽
我們是誰
我們是「禾下水農夫」
4A 羅卓桓
4B 陳秋杏 周文雋 鍾柏熹 李嘉萍 呂昀靜 史平洲 劉燁昇 黃靜淳 潘思妍 (沈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