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身心

我們觀察到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辦公室,普遍面臨肩頸緊繃、背痛等身體疲勞問題,且多數人缺乏時間與有效工具舒緩壓力。同時,社區中的塑膠廢料回收率偏低,環保意識尚未普及。團隊成員發現,若能將「身心舒緩」與「環保行動」結合,既能改善健康問題,又能推動循環經濟,遂提出「重『塑』身心」計劃,以回收塑膠製作可調式按摩工具,打造兼顧個人與環境福祉的解決方案。
陳巧玲主任 - 項目發起人

 

靈感來自

我們觀察到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辦公室,普遍面臨肩頸緊繃、背痛等身體疲勞問題,且多數人缺乏時間與有效工具舒緩壓力。同時,社區中的塑膠廢料回收率偏低,環保意識尚未普及。團隊成員發現,若能將「身心舒緩」與「環保行動」結合,既能改善健康問題,又能推動循環經濟,遂提出「重『塑』身心」計劃,以回收塑膠製作可調式按摩工具,打造兼顧個人與環境福祉的解決方案。

解決什麼社會問題

本計劃針對三大核心問題:

  1. 職場健康危機:久坐族因缺乏運動與放鬆工具,累積肌肉痠痛與慢性疲勞。
  2. 塑膠污染問題:社區塑膠廢料未被有效回收,加劇環境負擔。
  3. 環保產品接受度低:大眾對回收材質製品的實用性存疑,阻礙永續消費發展。
    我們希望透過「身心舒緩+環保再生」的創新模式,同時提升生活品質與環境意識。

我們如何由0到1開始

  1. 需求調查:訪談上班族,釐清其疼痛部位、放鬆偏好與環保參與意願。
  2. 產品設計:開發可調式按摩工具(如按摩滾輪),透過3D打印技術,以回收塑膠為原料。
  3. 技術驗證:與工程團隊合作,測試塑膠回收再製的耐用性與安全性。
  4. 社區動員:建立塑膠回收站,鼓勵居民參與廢料捐贈,並舉辦工作坊推廣理念。
  5. 試點推廣:於辦公大樓與社區中心提供產品試用,收集反饋優化設計。

我們遇到的挑戰

  1. 技術瓶頸:回收塑膠的材質不均,影響3D打印成品的強度與舒適度。
  2. 資源整合困難:需同時協調環保團體、技術專家與製造商,跨領域合作門檻高。
  3. 市場推廣阻力:部分消費者認為「回收製品=低品質」,需教育市場打破偏見。
  4. 參與度不足:初期社區回收率低,如何激發大眾長期投入是一大考驗。

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1. 技術支援:3D打印工程師、材料科學專家,協助優化回收塑膠的加工流程。
  2. 合作夥伴:環保組織提供回收網絡,企業贊助生產設備或場地。
  3. 資金投入:用於技術開發、模具製作、試產與宣傳活動。
  4. 行銷團隊:設計推廣內容,透過社媒與實體活動提升產品能見度。

我們是誰

我們是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第二組,一群關注健康與環境的小學生。我們相信「舒緩身心」與「愛護地球」不必二選一。透過可調式按摩工具與社區回收行動,我們希望讓上班族重拾活力,也讓每一片塑膠廢料獲得新生,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於 更新)

捐款支持項目

喜歡這個項目?捐款支持使他們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元素!

HK$

其他人的評論

您認為這個社會創新項目可行嗎?

重塑身心 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