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來自
在新冠肺炎這場危機面前,一群無家者顯得格外脆弱。他們的窘狀顯現了政府忽略他們的需要。有學生分享,走在街頭上,親眼目睹無家者衣衫單薄,眼神呆滯,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學生走上前,送上小小的乾糧,無家者立即展現感謝的笑容。學生只是踏前一小步,卻換來很大的滿意感,並讓無家者感受到社會上仍有人關注他們。
解決什麼社會問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去年月公布「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非資助社會服務及機構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本地社會福利機構於過去半年收入銳減,逾7成受訪機構預料其服務受眾數目將因此減少2成至8成。
本港疫情反覆,加上近日天氣轉冷,一眾無家者頓時無所適從,防疫和生活物資不足,身上僅有的衣物亦未足夠保暖。我們希望集合學生和家庭的力量,進行募資和捐贈活動,重新分配資源,並讓學生發揮影響力,把無家者的需要廣傳出去,引起大眾的關注。
我們如何由0到1開始
真實接觸無家者
根據統計,香港現時有多於一千名無家者,他們遍佈全港各地,包括各區天橋底和一些不顯眼的地方。疫情底下,他們生活甚艱難,除了每天要尋找食物充飢外,連基本日常護理如洗澡、洗衣服也成為難題。我們能從媒體中得知他們的情況,但實際要怎樣聯絡接觸這群無家者呢?疫情下,很多機構也停止探訪活動,我們又怎樣可以送上關懷給這些無家者呢?
在機緣巧合底下,我們的老師在一次教會關懷活動中認識《鏗鏘集》中所訪問的一名無家者,他是一名曾經經歷10年露宿街頭的無家者。我們便邀請他到學校與小朋友以訪問形式分享無家的經驗和經歷,這是學生第一次親身接觸無家者,讓學生真實了解無家者的世界。
我們遇到的挑戰
(一) 學生缺乏親身實戰經驗
疫情底下,學生未能如期上課,所有課堂皆在網上形式進行,他們未能親身到無家者的社區去實地考察。老師只能透過網上新聞和影片傳遞資訊,學生得到的資訊較片面。
(二) 衛生問題
假如學生成功籌集物資和二手衣物,基於衛生問題,我們沒有足夠的殺菌清潔技能,好好妥善清理和收集所得到的物資。
(三) 篩選服務機構
香港現時有多個社福團體關注無家者,但聯絡這些團體步驟繁複,他們大都不願意帶領小學生進行社區關懷活動,而且機構派發的物資有時並不合無家者需要,我們難以深入了解各機構的工作和判決是否適合合作。
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一)長期接觸無家者的機構﹕我們需要與有接觸無家者經驗的機構合作,了解無家者的需要,看看如何籌集和派發物資等活動。
(二)無家者需要的物資,如﹕生活物品、食物(以即食、輕便為主)、禦寒衣物和女性衛生用品等。
我們是誰
我們來自浸信會天虹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我們的力量很渺小,卻有著大夢想,希望藉以行動表示對無家者的關懷和支持,表達他們並非孤單的一群,我們在黑暗中與他們同行。
5A 黃善銘 李芷欣
5B 葉安 關震子
5C 黃洛 陳連鎧
5D 陳柏澔 郭雅嵐 林心瀅 謝欣彤 張展睿 許子陽
6A 李威濠 郭智心
6B 王燦光 馬熹霖
6C 戴政民 黃家蔚
6D 鄒曉彤 陳曦樂 劉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