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好聲音

我們觀察到社會中普遍存在對精神健康的忽視,尤其小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議題認知不足。我們期望能否結合科技與關懷,打造一個更友善的心理支持環境。
陳巧玲主任 - 項目發起人

靈感來自

我們觀察到社會中普遍存在對精神健康的忽視,尤其小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議題認知不足。許多人面對壓力時缺乏求助管道,甚至不知如何開口。團隊成員在自身校園生活中,發現同儕常因學業、人際關係等問題感到焦慮,卻鮮少主動尋求支持。這些現象促使我們思考:能否結合科技與關懷,打造一個更友善的心理支持環境?


解決什麼社會問題

本計劃旨在解決三大問題:

  1. 精神健康議題被社會漠視:許多人認為心理問題是「脆弱」的表現,導致患者不敢求助。
  2. 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小學生對情緒管理、同理心培養等概念認知不足,易累積壓力。
  3. 支援管道不足:現有資源多集中於專業醫療,缺乏即時、易接觸的日常支持工具。
    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與教育雙軌並行,打破社會對心理健康的偏見,並提升大眾的關注與行動力。

我們如何由0到1開始

  1. 需求調研:透過問卷與訪談,了解同學的心理壓力來源與求助習慣。
  2. AI程式開發:與技術團隊合作,設計24小時在線的語音對話程式,提供情緒舒緩與簡易諮詢。
  3. 校園合作:與學校協商,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小息互動活動,將議題融入日常教育。
  4. 同理心推廣:創作故事與案例,讓學生透過情境理解他人感受,培養互助意識。

我們遇到的挑戰

  1. 技術門檻:開發穩定且具備基礎諮詢功能的AI程式需專業技術支援。
  2. 資源限制:活動經費、場地安排與宣傳管道不足,初期推廣困難。
  3. 觀念突破:部分師長認為心理健康議題「敏感」,需反覆溝通以爭取支持。
  4. 持續運營:如何維持AI程式的更新維護,並長期吸引學生參與活動,是後續關鍵。

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1. 技術支援:AI工程師與心理專業顧問,協助開發符合需求的對話系統。
  2. 校方合作:學校提供場地、時間與行政支持,讓活動順利落地。
  3. 資金與物資:用於程式開發、印刷宣傳品、講座講師費用等。
  4. 義工團隊:學生與家長志工協助活動執行,擴大影響力。

我們是誰

我們是一群來自基法小學六年級學生,因共同關注心理健康議題而組成團隊。

我們雖然年紀小,但我們相信「同理心」與「科技創新」能改變社會。透過學生視角設計活動,我們希望讓師長聽見孩子的心聲,並推動更多人正視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於 更新)

捐款支持項目

喜歡這個項目?捐款支持使他們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元素!

HK$

其他人的評論

您認為這個社會創新項目可行嗎?

精神好聲音 發起人